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欢迎您!

搜索
确认
取消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
/
/
/
科技转化有“死亡之谷”?江苏省产研院着力打通产业创新链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转化有“死亡之谷”?江苏省产研院着力打通产业创新链的“最后一公里”

  • 分类:产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02 09:5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到江苏发展的人才、团队、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江苏的基础,还有长三角的平台。比如上海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合作共赢会自然发生。

科技转化有“死亡之谷”?江苏省产研院着力打通产业创新链的“最后一公里”

【概要描述】到江苏发展的人才、团队、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江苏的基础,还有长三角的平台。比如上海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合作共赢会自然发生。

  • 分类:产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02 09:59
  • 访问量:
详情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殷梦昊 2017-12-24 12:38

摘要:到江苏发展的人才、团队、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江苏的基础,还有长三角的平台。比如上海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合作共赢会自然发生。

深夜十点半,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下的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激光所”)先进全固态激光技术研发中心依旧灯火通明,二十几位年轻的工程师正在加班加点调试机器。

激光所先进全固态激光技术研发中心

“我们不做基础研究,也不做大规模生产,而是面向市场,通过合同科研的方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研发中心市场部经理张雷说,今年的企业订单数再创新高,总额达到2000万元。所谓“合同科研”,指科研机构与企业签署合同,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一直以来,从科研到技术转化环节,高校院所不愿做,单个企业做不了,这一艰难过程被喻为“死亡之谷”。如何打通产业创新链中的“最后一公里”?

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江苏产研院承担起这项使命,明确专注于产业技术研发的定位,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4年来,产研院逐步建设起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和队伍,将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向企业转移,探索出了一套“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新模式。

定位:搭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桥梁

江苏产研院一楼展厅内,摆放着一台由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镭科技”)研发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看似不起眼,这台设备能够通过激光扫描,在1秒钟内对数公里范围内的风速、风向、切变、湍流等信息进行实时测量。

这本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一项少人问津的科技成果。一台原型机,在所里放了好几年。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原创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企业无法消化;而高校院所也无多余精力再做成果转化,只能束之高阁。

2013年,上海光机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设立激光所,初始定位就是承接母所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我们就是跨域‘死亡之谷’的那座桥梁,要把傻大笨粗的样机变成产品。”激光所综合管理部部长郑新友说。成立之后,激光所以300万元的价格从上海光机所买断原始技术所有权进行了产业化研制。目前,该产品已进入批量产业化阶段,广泛应用于风电、航空、气象、军事国防等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孵化成立的牧镭科技也获得国内风电巨头2000万元的注资,现估值达1亿元,团队享有70%的权益。

2015年,该所成为首批八家加盟江苏产研院的专业研究所之一。首批加盟所不少原是高校的二级法人,经产研院要求后全部成为独立法人,目的就是保证产权清晰,拥有对科研成果的独立处置权。“防止出现先把技术拿来用,等到成果研发出来之后,利益不好分配的情况。”产研院综合管理部主任助理郭建路解释。

至今,产研院已培育建设36家专业研究所,2016年度转化828项技术成果,衍生孵化111家科技型企业。

原则:市场导向,多劳多得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一期大楼

不仅建立新机构,还要建立新机制。产研院提出,打破以往由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将市场认可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

优胜劣汰。产研院对研究所实行预备制和动态管理制,不再按项目分配固定的科研经费,而是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科研绩效决定支持经费。

至今,激光所培育和引进了40家激光与光电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去年孵化企业的销售总额达4亿元,每年为约80家地方企业提供委托合同科研、技术转移、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公共技术服务。在去年产研院考核中,激光所排名第一,得到1800万元的财政补贴。

“我们虽然是事业单位,但自收自支、不享受国家拨款。这笔经费解决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郑新友说。去年江苏省出台科技创新“40条政策”,其中第25条专为产研院“量身定制”,在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赋予科研团队更大的自主权。

“论文、年龄、学历、职称,我们都不看,就看你做多少产业贡献。年轻人在这里不存在‘天花板’。” 郑新友介绍,激光所实行企业化运作,20个事业编制一个也没用,所有员工都是两年一签,年终奖与业务数量、质量直接挂钩。同时规定,成果转化利润提成,技术团队占70%;若成立公司,团队股权不少于30%。

除了加盟所之外,产研院还“另起炉灶”自建新所,采取团队控股、多方现金出资的方式,组建专业研究所运营公司,已按此新模式建设了13家研究所。新建所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公司法人性质和产权比例,充分保证科研团队的知识产权。例如去年成立的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由薛九枝团队、常熟市政府、江苏产研院三方共建,股权占比分别为70%、20%和10%,目前已孵化5家公司。

胸怀:面向全球,合作共赢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产研院坚持全球化视野,面向海内外招聘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已吸引300位海内外高层次专家集聚江苏。薛九枝就是产研院第一位项目经理,拥有30多年研发经验,他的团队中还有欧洲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这些海外专家每年都会在常熟进行3个月的具体指导。

此外,产研院还与海内外一些顶级高校、研发机构及高技术企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投资引进海外技术。“合作不是单纯签个协议。我们为每所大学都成立了项目合作的资金池。”郭建路介绍。

研究所层面也坚持“开放办院”理念,将引进和孵化企业相结合,设立4支专业投资基金,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研究所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平台、技术支持;反过来,产业集群回馈收益,为研究所提供研发需求。

最近,激光所正面向全球招募项目经理。“我们这里办公场所、设备仪器、研发平台、工业化团队、产业基金一应俱全,领军人才可以随时‘拎包入住’。”郑新友说,和传统科研机构不同,这里的创新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到江苏发展的人才、团队、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江苏的基础,还有长三角的平台。比如上海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合作共赢会自然发生。”郭建路认为,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技术的辐射没有边界。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地址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园路1号
龙港科技园A楼 (邮编:210038)

联系电话

人事管理:025-68037586
商务洽谈:025-68037528 
搜索
搜索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将秉承“科技创新,产业报国”的发展理念,重点围绕激光应用装备、激光显示、激光检测仪器、激光加工、激光与光电子材料等领域,打造国际一流的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激光产业界的创新引擎,为我国激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ewm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 苏ICP备1501719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